“我是沿江街道的老居民,过去村子里都是一排排的土房子,看个病都要过江;现如今旧貌换新颜,土房变成了一幢幢林立的高楼,南医大四附院就在我们家门口,生活越来越方便了!”这是5月17日举行的“我在南京等你 共创火红年代”暨“奋斗沿江,我的幸福生活”沙龙分享会上的一幕,南京市民邢怀荣用她的亲身体验,为我们讲述了她眼中的幸福生活,而这也正是南京这座城市的“温度”温暖着千万家的一个缩影。
“我在南京等你 共创火红年代”暨“奋斗沿江,我的幸福生活”沙龙分享会现场
幸福瞬间铭刻城市温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一座城里看见幸福、享受幸福,作为由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扬子晚报发起的“这一瞬间,我发现如此爱你”图片征集的线下活动之一,本场沙龙分享会上邀请了摄影师与大家共同感受城市的“温度”。在活动现场的两侧,刊登了本次照片征集活动的不少优秀作品,其中不乏沿江街道的美景。有这么一位摄影师,他是沿江街道城市变化的忠实记录者,也是沿江街道的新居民,更是一名特殊的“70后”志愿者,他的名字叫黄勇生。
摄影师黄勇生讲述照片中的幸福生活
“过去这几年,我在沿江街道以及南京城的各个角落拍摄了不下3万张照片,不仅用脚步丈量着这座城市,更是用心在感受它的点滴变化。”黄勇生年逾70,党龄超过了50年,在去年疫情期间,主动申请社区防疫记录者的志愿工作,他记录下的人和事都很平凡,也可以称得上是微小,不过他却觉得每一位防疫工作者都闪耀着光芒,吸引着他用镜头记录下一个又一个美好的瞬间。
在现场展示的一张照片上,一位志愿者撑着雨伞,身着全套的防护服,“当时雨下得很大,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雨里,可以看见她的雨衣上浸透了雨水,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我立即就把这张照片抢拍了下来。”在黄勇生看来,正是所有志愿者们的付出,才让居民们感受到了安全与温暖,更是幸福生活的注脚之一。在分享会上,他还展示了不少张在公园里、在风景区以及社区里的一个个动人瞬间,孩子们、家长们还有老人脸上洋溢着的灿烂笑容,与这座城市的“幸福温度”完美契合,也承载着每一个人的希望与梦想。
沿江街道青年干部朗诵《强国有我,奋斗绘就幸福》
生活配套全升级,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在回顾新老照片的过程中,不难发现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沿江街道的一些老居民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土坯房变成了林立高楼,河道也得到了整治,环境变得更加宜人,成为居民休闲的好去处。作为这里居住多年的老居民,邢怀荣分享她的亲身体验时说道,她从小就生活在这里,“刚才看了摄影师展示的照片,我深有感触,实话实说,老京新组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
当地居民邢怀荣讲述生活蒸蒸日上
邢怀荣说,以前村子里都是一排排的土房子,要是谁家有个二层小楼,就算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了。那时候村里的路都是黄土路,下雨天就变得泥泞,京新河流经她们村时,河两岸的环境卫生也比较差。后来逐渐走上城市化建设之路,变化一年一个样。“矮小的房子一排一排被拆掉,细窄的土路也变成了宽阔笔直的大马路,河两岸不仅修建了护坡,还种上各种植被,不仅美化环境,也为固林护坡做出了贡献。”
令她感到变化最大的是,以前看病要过江,如果有什么突发情况,肯定会耽误治疗。现如今南医大四附院就在家门口,医疗设施也日益完善。除了医疗,娱乐休闲设施也都跟了上来,现在街道和社区修建了沿湖健身步道和口袋公园,小区里的健身器材也会定期更新,再加上美食街里的各种店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
“我还参加过文创志愿服务和广场文艺汇演呢,勇于展示自己的同时,也要感谢街道和社区提供了这样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邢怀荣无不感慨地说。
奋斗+实干,沿江街道书写幸福画卷
从5个自然村到11个城市化社区,从几千人的芦苇江滩到如今31万余人的现代化街道——沿江街道,正在长江边书写着一幅绿色、宜居的幸福画卷。如今步入沿江街道,身处都市,却能推窗见景、移步入园、枕水而生、临江而起,奋斗、实干,深深印刻在这片土地之中。
沿江街道相关负责人现场回答居民提问
在这场沙龙分享会上,南京江北新区沿江街道的相关职能部门及社区负责人还在现场回答了居民们的提问,从医疗配套到教育设施,从休闲场所到摊贩管理,从道路规划到电信反诈,针对老百姓们关心的话题,七位负责人一一详细作答,南京市城市治理委员会公众委员徐立也在分享会上讲述了他眼中的城市治理与幸福生活之间的关联。
南京市城市治理委员会公众委员徐立分享
“居者安、近者悦、远者来”,南京,这座幸福之城正散发着蓬勃的活力,与你共创火红年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季宇轩 马祚波 拍摄/剪辑 朱君贤
校对 陶善工
关键词: